台灣光復後,續有西部移民遷入,到民國56年全鄉已有人口二萬六仟餘人,是本鄉人口最多的年代,目前因人口外流嚴重僅餘一萬二千人。鄉內居民以農民居多,開荒埔墾山林,使本鄉成為台灣東部的農業菁華區,以泉豐土沃,物產富饒著稱,故有「富里」之稱。
玉里鎮位於花蓮縣南部,花東縱谷中段,為族群融洽四合一之純樸小鎮。舊稱「璞石閣」地名的來源,說法不一。其中一說是布農族原住民語,形容塵沙滾滾之地。另一說法「璞石閣」是阿美族原住民語”paheko”(音譯派可,或拔閣)」的譯音,蕨草之意。另外還有說「璞石閣」是1875(光緒元)年...
卓溪鄉,位於臺灣花蓮縣西南部,為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,有北回歸線經過,是花蓮縣面積第二大,台灣面積第五大的鄉鎮。卓溪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,鄉境內有95%以上的土地均為山地,地勢甚為崎嶇陡峭,許多河流均發源於此,僅在中央山脈東路有許多河谷平原,氣候則隨地勢高低而有所差異。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...
瑞穗鄉位於台灣花蓮縣中部偏南,有北回歸線經過鄉境。瑞穗鄉舊稱「水尾」,意思是秀姑巒溪之尾,後日本人因水尾的日文發音Mizuo,改為因近之「瑞穗」(Mizuho),以秀姑巒溪激流泛舟而聞名全台。本鄉的主力農特產品為天鶴茶和文旦,遠近馳名。紅葉溫泉、瑞穗溫泉皆位於萬榮鄉轄區,但距離瑞穗鄉藉甚近,皆為備受...
豐濱鄉阿美族最為正統的傳統文化部落,於103年分別登陸了花蓮縣文化資產,其中以貓公(Fakon)部落及港口(Makota’ay)部落為正統二大宗。日治時期稱為「新社庄」,戰後與臺中縣新社鄉同名,改稱豐濱鄉。本鄉行政區域共劃分為五個村:磯崎村、新社村、豐濱村、港口村、靜浦村。而豐濱鄉鄉公所...
光復鄉,在未設置之前名叫「馬太鞍」,昔日家家戶戶都種植樹豆,所以光復鄉又稱為樹豆的故鄉,樹豆阿美族語叫馬太鞍(Fataan),馬太鞍因而得名。景色宜人,風景秀麗的光復鄉,由於交通便捷,鐵公路有花東縱貫線穿梭鄉境,又有光豐公路可通往東海岸的豐濱鄉,加上人文薈萃,在政府用新開發下,花東縱谷以成為國民遊憩...
阿美族語稱本地為『馬里勿』,是上坡的意思。以前這一帶森林叢密,有一種叫木蘭的職務會繞樹滋長,型狀有如鳳凰展翅一般,漢人來到這裡墾荒,見此情況便叫這裡為『鳳林』。人口中以客家人居多,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,由於他們勤勞儉樸,重視教育,因而培育出許多士子,如本縣的校長、教師,大半出自這裡,是本鎮最膾炙人口之...
萬榮鄉,為台灣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(另兩個為秀林鄉、卓溪鄉)。萬榮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,地勢起伏甚大,平均海拔約600公尺,有萬里溪、馬太鞍溪、光復溪等流經鄉境,氣候則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有所差異。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,亦有布農族丹社群及泰雅族,產業以農業為主。在明利上部落有一處渾然天...
壽豐鄉在日治時代稱為「壽役農莊」,又在鯉魚山之末,通稱「鯉魚尾」,因地勢低窪,蚊蟲猖獗,為求吉利故名壽豐,以卜第芳昌盛也。昔日壽豐,僅以阿美族聚所,遠源資料使無可稽,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後,更名為壽豐鄉先後增設米棧、鹽寮、樹湖等三個村,民國三十九年政府實施地方自治,還政於民從此鄉政由鄉民自己管理,投票選...
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北區精華地帶,便利的生活機能、獨具魅力的山水和農村景致,成為花蓮地區花卉、休閒農業發展重鎮。二期稻作收割後,吉安農會以各色花卉妝點出美麗的花田,光彩艷麗,為歲末時節的吉安增添美麗的風景,展現出城市花園的魅力。
新城鄉是曼波魚的故鄉,而「曼波(mambo)」的原意是一種中美洲的搖擺舞蹈,不拘小節、自由隨興、釋放熱情。曼波就像一種生活態度:看似漫不經心、優遊自適,實則有充份的熱力與動能,等待綻放。這就是「曼波新城」。
秀林鄉人口一萬五千多人,其中太魯閣族人就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,漢族則是本鄉的「少數民族」。狩獵與織布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傳統技藝之一,男同不斷學習,直到獵到獵物,才會被視為獵人,也才能負擔部落的責任。織布是女子的工作,也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,女子織布技藝超群,便會在部落中受到崇敬,也能成...
清領時期當局採取所刪政策,鮮少有漢人進入花蓮開墾;據傳直到十八世紀末清朝嘉慶年間,漢人在西部開發趨近飽和,才有第一批移民由葛瑪蘭地區遷入,居住在花蓮溪口一帶。漢人移民見到澎湃的花蓮溪奔流入海時,與東部外海的黑潮暖流交會,衝擊突出的海岸地形,溪水浪花兩相激盪,波瀾迴繞,遂以「迴瀾」稱之。我們現在所熟知...